2024年7月31日 星期三

在火星種馬鈴薯的男人:《絕地救援》觀後感

上映日期:2015/10/2

影片時長:2小時22分鐘

影片重點:一次火星任務中,主角瓦特尼被丟包在火星上。他要在通訊設備被摧毀的環境中,利用剩餘的物資及聰明的點子努力活下去。計畫要撐到四年後的下一次火星任務時方能得救。

前言:此片的評價很好,但救援任務一直不是我的首選。在看完《穿越4.7億公里的拜訪追尋跟著水走的火星生命》這本書後,立刻接力觀賞此片,因為很想繼續沉浸在火星的奇幻之中。此片男主角在《星際效應》中,剛好也是飾演一位獨自到了新的星球的科學家等待救援。不過這兩部影片並沒有關連。瓦特尼在影片中展現了馬蓋先的技能,化腐朽為神奇,而且臨危不亂,心理素質強大。不僅態度正向,還能自得其樂。

逃離火星的戰神三號火箭。

影片截自電影畫面








2024年7月28日 星期日

迄今最權威的火星科普著作:《穿越4.7億公里的拜訪追尋跟著水走的火星生命》讀後感

出版日期:2021/7/16

本書作者:李傑信

本書重點:以嚴謹的數據和淺顯易懂的文字介紹火星。

前言:李傑信博士於台大物理系畢業後就到美國深造。爾後進入NASA工作,工作表現傑出,獲獎無數。NASA給李傑信的退休贈言:感謝40 年來對NASA 科研上的領導和廣泛的貢獻。此書被譽為迄今最權威的火星科普著作,內容也搜集了大量首次呈現於世人的珍貴圖片。看似玄幻的題目,卻有著大量的科學根據及實驗數據來證明。隨著作者的思路,一點一滴認識火星這顆奇妙的紅色行星。博士用最平易近人的解釋,說明了人類從觀察火星、探索火星、研究火星的種種過程,非常值得一看。別以為會被艱澀難懂的論述給震懾,讀著讀著竟然欲罷不能地看完了。

動圖改編自原書封面














2024年7月27日 星期六

國際太空站上的奧運選手們XD

分享日期:2024/7/27

分享地點:NASA YouTube頻道

分享重點:太空人們在國際太空站為奧運選手們加油。

前言:2024年奧運會於7月26日在法國巴黎正式開幕。同時在我們上方,NASA的太空人在微重力的環境下,演出跑步、體操、舉重、鐵餅、鉛球...等奧運運動項目,融入奧運精神,期許選手們皆能獲得佳績。


2024年7月22日 星期一

穿越重重高樓為了一睹水星風采:「水星東大距」

觀測日期:2024/7/22 (一)

觀測地點:新北市

觀測重點:水星東大距

前言:相較於金、火、土、木星,很難用肉眼在天上發現水星的身影。原因是因為水星距離太陽太近了,時常隱藏在太陽的光芒裡。而當太陽西沉時,水星也正好打卡下班,與太陽一同落入地平線下。當水星行進到「大距」時(東大距或西大距),將是最好觀測的時間。此次為今年第二次東大距,水星亮度可達0.4,在日落之後往西方天空近地平線處觀看。

晚間大約7:35分時拍的。水星上方還看得到明亮的軒轅十四及獅子座的身軀。因為拍照的位置在馬路旁邊的一處小空地,入鏡了一整支完整的電線桿。



















2024年7月21日 星期日

台灣阿莎力實驗室Asfaloth(精靈馬)探空火箭發射升空

發射日期:2024/7/21

發射地點:屏東旭海發射場

發射重點:陽明交通大學航太系統與流體力學實驗室(ASARe,阿莎力)發射Asfaloth探空火箭。

前言:火箭名稱 Asfaloth 來自奇幻文學作品《魔戒》中一位精靈的坐騎名字,象徵搭載「精靈」穿越音障(日後火箭預計搭載的儀器酬載縮寫為 AsyncELF,其中elf正好為英文精靈之意)。這次發射任務結合了三個團隊,共約 25 人。ASARe 主導執行箭體系統整合與發射塔設計。前瞻火箭研究中心(ARRC) 提供名為「蛇鷹」的混合式燃料火箭引擎。微機電伺服控制實驗室(MSCL) 提供傳輸航電系統。此次 Asfaloth 火箭使用ARRC研發HTTP火箭的「蛇鷹」混合式燃料火箭引擎,此為蛇鷹引擎首次試飛,這也成為 HTTP-3A 雙節火箭試飛的前哨!

此次發射為今年旭海發射場首飛,也是總計第六飛。

影片截自國家太空中心 TASA YouTube頻道









2024年7月20日 星期六

台灣超熱血的火箭研發之路:《一起離開地球上太空!》讀後感

出版日期:2016/9/5

本書作者:劉珈均、魏世昕、ARRC前瞻火箭研究中心

本書重點:台灣團隊ARRC火箭研發計畫的心路歷程

前言:別的國家有火箭,台灣同樣也有一群熱血的科研人員在研發本土的火箭。由各大專院校的師生共同組成火箭研發團隊。他們在台灣的各個角落,利用有限的資源和資金,一拼一湊的打造出台灣自己的火箭。能把火箭射上太空的國家,絕非等閒之輩。火箭發射說明了一個國家的技術和資金先進且充足。也可以直接表示一個國家的戰力和火力。畢竟火箭改個酬載就成了飛彈,能如此精密計算火箭的路徑,正也說明了飛彈彈道的精確度。火箭研發跟軍事發展往往牽連一塊兒,所以技術不會共享給其他國家。台灣從零開始研發就能完全掌握自己的火箭技術。本書始於太空是的簡單介紹及名詞解釋,淺顯易懂且涵蓋全面。中後段詳盡的介紹ARRC團隊及APPL、HTTP火箭的研發及製程。圖文搭配的方式更能讓讀者感同身受這群研究生們的熱血及辛苦。

動圖改編自原書封面
















2024年7月18日 星期四

用45億年「隕石」打造的樂高

分享日期:2024/7/18 (四)

分享地點:LEGO YouTube頻道

分享重點:歐洲太空總署用45億年的「隕石」作為原料,3D列印出一套樂高積木,模擬未來的月面建材及建構方式。

前言:歐洲太空總署想利用月球上的「表岩屑」直接當成建材蓋造及建築,以降低運輸成本。但除了阿波羅計畫時取回的樣本,地球上沒有任何「表岩屑」。為了在地球上進行測試,他們想到用最接近表岩屑的「隕石塵」取代。選用了 2000 年在非洲西北部發現、距今已有 45 億年歷史的隕石。研究小組將隕石塵3D列印出外型與樂高一樣的積木,並順利搭建組合。這將是在地球研究的最佳材料。為了展示開發月球基礎建設的階段性成就,其中 15 塊隕石積木於 6/24 至 9/20 在丹麥的樂高之家和全球精選的樂高商店中展出。

LEGO釋出的官方介紹影片。

影片截自The LEGO Group YouTube頻道










2024年7月17日 星期三

火箭發射倒數的由來:原來NASA偷學電影情節

分享日期:2024/7/17 (三)

分享地點:《月亮上的女人》(Woman In The Moon)電影情節

分享重點:影片中的倒數情節,被認為是第一次火箭發射「倒數歸零」的畫面。

前言:月亮上的女人是一部上映於1929年的德國無聲科幻黑白電影。這部電影首次向觀眾展示了火箭旅行的基礎知識,包括多級火箭的使用。劇中火箭搭建的過程、在水中發射過程(用水消除火箭噴射的熱量及降低音量)、飛行員躺在床上的飛行方式,都對現代火箭發展有很大的啟發。

火箭發射前,從六秒開始倒數。10秒倒數的環節,被NASA及各國沿用至今。

影片截自1cт(ᛟRobᛉ) YouTube頻道












2024年7月14日 星期日

大稻埕碼頭天空的情侶:大角星與角宿一

觀測日期:2024/7/14 (日)

觀測地點:大稻埕碼頭

觀測重點:大角、角宿一、上弦月、北斗七星

前言:此行攜家帶眷夜訪大稻埕碼頭。這裡的貨櫃市集可謂年輕人、外國人或情侶的必訪之地。明亮的河岸市集旁躺著夜晚的淡水河,除了河中幾艘點著燈的船,看起來幽暗沉靜。難得難得遇見台北的夜空如此清澈。除了美麗的上弦月,亦點綴著幾顆亮星。此時的上弦月剛巧走進室女座,楚在角宿一旁邊。仰角往上便能看見春季的夜空霸主,橘紅色的大角星。古時將大角與角宿一配對成夫妻,我覺得相當合適。明亮大氣的大角,搭配自帶陰柔卻又清潔明亮的角宿一。角宿乃東方青龍七宿之首,為龍角。一對龍角本為角宿一及大角,但後來認為兩角距離太遠,遂在角宿一旁邊找了角宿二視為一對。大角則歸類在亢宿星官組。天上一對夫妻,遙望地上河畔邊一對一對的佳人、情侶。視線再往北移動,便能看見斗柄豎立,斗杓朝下的北斗七星。無論何時看北斗,皆會嘆其美姿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2024年7月10日 星期三

尷尬的歐洲新型火箭「亞利安6號」發射成功!?

發射日期:2024/7/10 (三)

發射地點:南美洲法屬圭亞那航天中心

發射重點:歐洲太空總署新一代火箭發射。自去年7月亞利安5號退役後,歐洲再一次取得自主火箭發射能力。

前言:作為亞利安5號的接班火箭,是以更便宜的價格為目的,期望打進商業火箭市場。尷尬的是,研發時間太久,除了沒有比較省之外,還被許多更省錢的商業公司超車,估計是涼了。但是在歐盟的政治考量下,還是硬著頭皮給開發出來了。此次發射,官方喊出了成功,但其實在最後飛行階段出現了異常。有趣的是,歷代的亞利安家族火箭首飛向來成功率都有些微妙,包括亞利安2號、亞利安5號和亞利安5號ECA(改良版)的首飛都以失敗告終。

亞利安6號順利升空。助推器順利分離。

影片截自SciNews YouTube頻道









2024年7月6日 星期六

CHAPEA計畫:在火星住了一年的人開門回地球了

分享日期:2024/7/6  (四)

分享地點:NASA報導

分享重點:首批CHAPEA機組人員於今天,完成了為期 378 天的模擬火星表面任務,走出棲息地大門,「回到」地球。

前言:CHAPEA (Crew Health and Performance Exploration Analog)船員健康與性能探索模擬計畫,由四位太空人,共同在一個158平方公尺的3D列印隔離棲息地生活和工作,做人類健康和性能研究,並為未來的火星任務鋪路。任務開始於2023年6月25日,模擬包括22分鐘的通訊延遲、「火星行走」(出艙門活動皆要穿戴防護衣)、機器人操作、棲息地維護、鍛鍊和農作物生長。船員在棲息地也面臨故意的環境壓力,例如資源限制、孤立。

四名計畫成員在棲息地「阿爾發火星沙丘」(Mars Dune Alpha)共待了378天。

影片截自NASA Johnson YouTube頻道









由3D列印打造的火星模擬棲息地。

影片截自METALOCUS YouTube頻道









四個人看了四顆星:天文館望遠鏡賞「開陽雙星」

觀測日期:2024/7/6 (六)

觀測地點:台北市立天文館

觀測重點:開陽雙星(開陽星和輔星)

前言:繼太陽、月亮、木星之後,終於盼來了還算可以的天氣。這次攜家帶眷來了四個人一起到天文館看期待已久的開陽雙星。開陽雙星是鼎鼎大名的「目視雙星」。可以在夜晚用肉眼挑戰看出兩個緊靠的星星,開陽和輔(星)。「輔」又稱開陽增一,英文叫Alcor,原意阿拉伯語「被遺忘者」、「被忽略者」。躲在開陽星旁邊,的確容易被忽略。1908年,開陽雙星是史上首個被發現的五合星系統。開陽A、和開陽B各自也都是雙星系統。後來在2009年又發現了輔星也是雙星系統。這就造就了「開陽雙星」成了一個「六合星系統」。

望遠鏡中可以看見四顆星星,上面的兩顆分別是開陽A和開陽B。下面的是輔星。而靠左邊的則是一顆叫作Sidus Ludoviciana(西杜斯·盧多維西亞納),代號HD 116798的大巨星,亮度為太陽的六倍,視星等8,用肉眼是完全看不到的。我嘗試用手機透過望遠鏡孔拍攝,但就如解說員所說晃到不行。此網圖與望遠鏡中看到的畫面一樣。

圖片引自維基百科














用stellarium軟體模擬從北斗七星開始放大,直到開陽星分開成A、B兩星。左下紅色箭頭為開陽A和開陽B。右上箭頭為輔(星)。

影片截自stellarium軟體









2024年7月4日 星期四

這三本英文書真的超棒:A TRUE BOOK 太空探索系列

出版日期:2022/4/19

本書作者:

《人類太空任務》羅利·卡爾科文(Laurie Calkhoven)/《國際太空站》雷貝嘉·克拉夫特·雷克托(Rebecca Kraft Rector)/《火星探測車》Jessica Cohn(傑西卡·科恩)

本書重點:以簡單的英文句型和詞彙(文鶴網路書店分類為國小中高年級10-12歲),三本分別撰寫有關人類太空任務、國際太空站及火星探測車的基礎知識。

前言:全書圖文並茂,並含有大量真實紀錄照片。以簡潔扼要的篇幅,描述一件件太空史上重要的發展與進程。圖文中會穿插一些有趣的說明框框,讀過時能讓人會心一笑。喜歡太空,並且想要學習一點英文的人,這幾本書絕不容錯過。可說是把太空發展濃縮再濃縮,提煉再提煉的入門好書。

由左至右分別是人類太空任務、國際太空站、火星探測車。

動圖改編自原書封面









2024年7月3日 星期三

台灣嘛有家己的火箭:火箭阿伯的HTTP導航控制混和式火箭

發射日期:2022/7/10

發射地點:屏東旭海發射場

發射重點:HTTP-3A第二節火箭發射試驗,預期飛行高度10公里高、490秒(8分10秒)。

前言:先理解一下一些英文縮寫的涵義。ARRC是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前瞻火箭研究中心(英語:Advanced Rocket Research Center),可以唸成阿克。HTTP火箭則是由四所合作學校所在的縣市命名,依次為新竹(Hsinchu)的國立交通大學、台北(Taipei)的台北科技大學、台南(Tainan)的國立成功大學及屏東(Pintung)的屏東科技大學。此外,ARRC主任吳宗信教授(火箭阿伯)亦將HTTP系列探空火箭與網路的超文本傳輸協定HTTP加以聯想,象徵該系列火箭的想像空間如網際網路一樣無遠弗屆。

HTTP第二節火箭順利點火升空。而後因為火箭引擎提早熄火,實際飛行了約3公里的高度,飛行時間約2分鐘。雖然比預期的差了一截,但仍然是一次寶貴的經驗。從飛行到落海的數據皆完整保留。ARRC團隊也跟當地漁民合作,將火箭順利回收,並檢討原因。此次發射失敗的原因是因為將推進劑的單位公斤誤植成磅,使得填充量僅為預計的45%,火箭因燃料不足提前關閉引擎。

影片截自ARRC YouTube頻道









2024年7月1日 星期一

暑假第一天:日本H3火箭小心翼翼的把大地衛星送上太空

發射日期:2024/7/1

發射地點:種子島宇宙中心

發射重點:自從二月發射成功後,再度搭載大地4號氣象衛星,成功進入太陽同步軌道。

前言:H3火箭是日本首次由民營公司「三菱重工」設計開發,未來也將持續由該公司持有商業發射訂單。火箭時代來臨,各國無不轉向企業合作,以更低廉的價格,更高效的發射次數,確保自己太空競賽的地位。H3火箭首飛,因火箭失控,JAXA啟動自毀命令,連同載賀的大地3號衛星也一併遭殃。今年二月再次挑戰,為了避免風險,只搭載了兩個小衛星和模擬衛星重量的虛擬質量體。第三次飛行,成功將大地4號送上太空。它要接任大地2號的工作,掌握天災,偵測地殼活動。作為H2A的繼任火箭,預計在明年2025年完全取代H2A,成為日本新一代運載火箭。

H3成功發射。但不曉得是不是火箭上相機故障的關係,沒有看到助推器脫離的畫面,後面的分離過程也都由動畫取代。

影片截自The Launch Pad YouTube頻道